杨浦区高中生进入院士团队及高校开展科研探究活动正式开启

创新高地,名校云集,拥有20个院士团队培育基地

科技筑梦,创新成长第十三届杨浦区高中生“双进入”探究活动正式启动!

杨浦区高中生进入院士团队及高校开展科研探究活动简称“双进入”活动,在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及杨浦创建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区的大背景下,2011年起,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组织开展了杨浦区高中生“双进入”探究活动。活动旨在让我区的高中学生有机会走近院士、走进高校开展科创活动,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研探究的全过程。

申报条件:

面向杨浦区高一年级学生符合以下条件,即可报名参加:

学有余力,家长支持的在校高一学生,有参加科技探究活动的经历或有科技创新课题设想(个人项目),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和追求、爱动脑动手、有意志力,且品学兼优。

broken image

遴选流程

01.申报及学校推荐

2022年12月16日前感兴趣的同学联系学校科技辅导员报名,学校根据名额分配进行筛选。

02.通识教育与基地咨询

2023年1月18日说明第一轮、第二轮选拔具体流程及注意事项。

03.第一轮选拔——科学素养考察

2023年2月11日-12日准备科技创新问题及课题设想,考察学生搜集、汇总、分析信息以及科学表达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04.第二轮选拔——双向面谈

2023年2月25日候选学员与各志愿基地导师面对面深入交流,双方进行双向选择。

05.试带教体验

2023年3月19日前具体时间和形式与基地老师协商,试带教以确定最终配对意向。

06.公示第十三届“双进入”学员名单

2023年3月21日正式成为一名“双进入”学员。

broken image

第十三届“双进入”活动暂计划推出20个基地。在本届基地咨询活动中,来自20个院士团队和高校培育基地的项目助教将在线上和同学们进行深入交流。每个基地都有其专属的研究方向,快来看看这些基地的简介吧!

“褚君浩院士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物理实验室培育基地

褚君浩院士,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家, 2005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主任,中科院太阳能行动计划执行专家组副组长。褚院士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物理和半导体研究。

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从1997年到2001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共77项,获得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12篇,其中国外刊物230篇,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部级奖励7项。实验室已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在前瞻性应用上对国家战略需求有重大影响的成果。

主要研究领域:

(1)非制冷红外成像技术

(2)二维材料光电探测

(3)窄禁带半导体物理

(4)太阳能光伏技术及应用

(5)压力传感器

曾指导高中生完成的探究课题:《 基于霍尔传感器输液检测装置 》、《基于金属氧化物光电效应的紫外探测器研制》、《新型光电材料在红外探测中的可行性研究》、 《 有机铁电聚合物PVDF基压力传感器 》 、 《 烧结对导电墨水性能的影响 》 、 《 帮助盲人阅读的电子书 》 、 《 InSb纳米片红外探测器的研制 》、《 氧化铟纳米线紫外光电探测器研制 》、《 关于红外追踪风扇的设想与展望 》 、《 量子点对二硫化钼光电探测器的增强效应研究 》、《 激光沉积系统制备二氧化铪薄膜及其铁电特性表征 》、《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石墨烯薄膜定位方法 》、 《基于热释电红外传感器运动探测系统的研制》、《基于PVDF压电薄膜声音传感器的研制》、《普洱茶膜的光学性质研究》、《热释电型探测器的失效分析》、《低功耗石墨烯沟道晶体管的设计》、《基于新型自极化PMNT薄膜的热释电报警器》、《对于一种新型有机光伏材料的应用设想与实验研究》、《汽车太阳能制冷空调系统的应用研究》、《固体储氧的应用设想与制备》、《石墨烯的输运特性研究》、《一种低功耗高灵敏成像技术》、《使用PVDF材料制作的压力传感器》

“陶瑞宝院士团队”复旦大学物理系培育基地

陶瑞宝院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创了自旋算子玻色变换的投影算子理论,与他人合作一起创立了计算周期性多孔和复合媒质中弹性波和电磁波传播的傅立叶方法,建立了能包括液晶分子位置短程关联的广义分子场理论。陶瑞宝院士和他的团队着重于对青少年科学思维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同学能初步了解理论物理这一领域,感悟学术探究中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的重要性。

主要研究领域:

(1)物理实验类

(2)光学物理

(3)凝聚态物理

(4)复杂网络体系

曾指导高中生完成的探究课题:《X射线成像显影的实验探究及艺术应用》、《加加速度在航天中的应用》、《物理现象与艺术——利用色偏振作画》、《基于蒙特卡洛思想机器模拟C60分子结构》、 《碰撞过程中能量损失的研究——利用现代化技术研究实验过程》、《黏滞流体在圆管内的流动速度分布—利用现代化技术研究实验过程》、《对常见光源的光谱分析以及应用》、《光的衍射干涉原理在测量牙刷刷毛方面的研究》、《百叶式静电除尘装置的设计研究》、《对于衣物清洗剂的去污力研究及其原理分析》、《二极管伏安特性的实验改进》、《无线状态下的手机充电方案设计》、《对于石墨烯电学性质的研究》、《修正内阻影响的电路设计》、《基于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实验的改进研究》、《关于在教室内各种灯光的使用情况最佳原则》、《感生磁场实验的探究》

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培育基地

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于2007 年正式成立, 2018 年更名为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实践工作站,这是同济大学和上海市共同建设的一个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平台。“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实践工作站”依托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厚的物理教育资源以及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物理、纳米材料物理、声物理等领域雄厚的学科科研资源,围绕力、热、声、光、电等物理现象,采用实践与理论结合、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中学和大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全面开放同济物理学科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创新课程,全方位帮助学生理解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与理论背景,并以此来激发青少年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拓展青少年对科学的认识和视野,培养青少年的理科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自2007年起,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率先开始面向全市青少年开放高校物理教育资源——同济大学物理演示探索实验室系列科普实验,包括趣味力学探索、趣味振动与波探索、趣味电磁学探索、趣味光学探索、趣味热学探索、趣味微观物理、趣味宇观物理7个系列近300项物理演示(探索)实验项目。这些开放科普实验项目,内容涵盖物理学主要基础知识,并追踪近代物理与高新技术新发展,充分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密切联系工程实际特点,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主要研究领域:

(1)物理学

(2)材料学

(3)光学

曾指导高中生完成的探究课题:《驴友必备--可组装野外多用行李箱》、《带有可变色伞面的伞》、《电蚊纱网》、《基于COMSOL分析沟槽表面的流体减阻特性》、 《过滤用液体膜性能研究》、《新型超疏水防冰表面微结构设计与应用》、《防护特殊环境噪声的气凝胶头盔的研究》、 《 单向自吸热脚垫 》、《 关于非牛顿流体抗冲击防护的探究 》、《 便捷输液切换装置设计 》、《压力发电与摩拜单车》、《恒温相变材料空调服》、 《新型百叶窗》、《可变投影膜》、《莱顿弗罗斯特液滴在二氧化硅气凝胶覆盖条件下类液到类固变相过程研究》、《声透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基于水蒸发降温的节能环保装置》、《利用鞋底压电陶瓷装置检测人体血液循环》、《Safewim溺水警报泳帽》、《电致变色玻璃的开发》、《超级电池装置的设计与制备》、《湿度成像仪》、《免蓄电池太阳能水循环系统的研究》、《压力储能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开发》、《海上自动生热膨胀救生衣的研究》、《亲水防雾薄膜在车辆反光镜上的应用》、《车辆燃油防盗装置的研制》、《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多普勒效应”模型开发》、《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研究》、《音频频谱分析》、《环保能源研究》、《具有无线实时报警功能的心电监护装置的设计与研究》、《基于蓝牙技术的无线手机寻物系统的设计》、《色素检测成像仪的研制》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培育基地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连续五年软科排名世界第一,并在USNews2021学科排名中获得世界第一。创新知识、引领发展,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拔尖创新人才始终是土木工程学院各项工作的主旨。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成立于1952年,是全国最早设置的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近年来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承担完成了多项重大桥梁工程的科研、试验、咨询与设计工作。桥梁工程系积极对接我国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战略,以桥梁工程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桥梁工程设计、施工和管养的关键技术研究为总目标,逐步形成理论研究、物理实验、现场实测和数值仿真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努力建设成为与国际大型桥梁及动力研究前沿接轨的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进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国家级重要基地和国际性中心。

主要研究领域:

(1)新型桥梁结构研究

(2)结构模型设计构思与制作

曾指导高中生完成的探究课题:《家用张拉整体式结构抗冲击救生舱的设计与应用》、《一种类正弦函数斜吊杆拱桥的设计与探究》、《悬索-拱组合的中国结桥梁设计探索》、《拱-悬带组合的斐波那契螺旋线形桥梁设计探索》、《类DNA分子形状的螺旋结构人行桥》、《双拱面双桥面人行桥形式探索》、《正弦拱桥结构形式探索》、《高架桥新型太阳能雨水收集灌溉系统探索》、《风车发电在桥塔上的应用》、《运用集装箱进行简易桥梁建造》、《基于通州路桥遇水位上涨拱起的改进方案》、《拱-悬索组合桥与悬索桥负荷比较实验》、《混凝土梁中水平筋设置对梁抗剪性能的影响》、《网络钢筋布置对T字梁抗剪性能的影响》、《工字型纸桥模型制作及加载实验》、《斜腹板箱形简支梁模型制作及加载实验》、《体外预应力张弦梁模型制作及加载实验》、《邻楼间可升降伸缩式逃生桥》、《多分枝人行桥设计与制作》、《水力发电供给桥上景观照明系统的研究》、《桥梁绿化带内植物自动浇灌装置的研发》、《一种特殊的公路防撞护栏设计》

“庄松林院士团队”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光电信息实验中心培育基地

庄松林院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光学专家,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院长,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中国计量学院名誉院长。长期从事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光电子学的研究。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光电信息实验中心目前是上海市本科教学示范中心。

主要研究领域:

(1)光电传感及信息处理领域

(2)机械、电子设计与测试领域

(3)先进与传统光学相关领域

(4)视频及图像处理领域

(5)电缆测试领域

(6)电源技术领域

曾指导高中生完成的探究课题:《基于立式放大镜原理的等效视距测量装置研究》、《基于单片机的盲人导航避障系统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三维体温监测仪》、《生物磁测量及重放可视化》、《基于质量智能控制节能毛巾烘干机》、《奶粉冲泡恒温水杯》、《针对眼镜起雾问题设计的口罩防雾层》、《智能自断式宠物牵引套件》、《智慧实验室》、《一种简易的眼镜片折射率测量装置》、《基于温差发电模块的计步器》、《仿生学鱼刺鱼肉分离器》、《主动式神经舒缓视听系统》、《利用温差发电模块回收汽车尾气余热及对温差发电片发电效率的研究》、《振动猫砂盆》、《利用图像技术进行眼镜选配》、《基于光的偏振对削弱汽车强光方法的探究》、《婴幼儿吸汗排汗衣物研究》、《利用几何法骨骼提取对公交车驾驶人员不当操作行为判断的研究》、《人眼视觉轨迹跟踪仪研究》、《利用特征脸识别病人表情的研究》、《多功能智能窗设计》、《内窥镜防雾膜的研究》、《使用液体透镜准确快捷验光的研究》、《基于wifi技术的无线家电遥控装置设计》、《多功能智能窗设计》、《手机程式连接枢纽》、《内窥镜防雾膜的研究》、《汽车静音喇叭的设计》、《裸眼观看三维立体电视技术》、《光学雨量传感器实验研究》、《太阳能电池制作工艺的研究》、《基于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自动化微振动测量系统设计》、《便携式体育运动姿态测试仪》、《紫外光降解有机物系统研究》、《基于汽车落水急救系统的验证实验》、《便携式光谱分析仪与日常生活中光谱分析的应用》

上海理工大学虚拟制造技术研究院培育基地

2005年3月成立的上海理工大学虚拟制造研究院是由姚福生院士创办并直接领导的国内首家虚拟制造技术专业研究机构,拥有虚拟制造技术研发平台、中央与地方共建的虚拟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虚拟制造技术创新创业培训平台三大部分,配有直径7米的180度大型圆柱屏幕虚拟显示系统、阵列式集群图形工作站渲染处理计算机系统,以及三维扫描仪、多通道摄像设备、机械(专业、创新、创意、媒体)等学科虚拟教学实验系统、360度空间成像显示系统、虚拟游戏、模拟驾驶器、红外手势交互设备、数据手套等几十种教学实验设备。

主要研究领域:

(1)混合虚拟现实MR禁毒科普装置

(2)混合虚拟现实MR电梯安全装置

(3)虚拟科普类项目:科普互动技术、立体显示技术

(4)虚拟教学类项目:网络课程、教学或实验类虚拟操作、交互学习、管理

(5)基于虚拟技术的产品客户化定制

曾指导高中生完成的探究课题:《基于机器视觉的多品种急救包折叠手势库设计》、《基于图像隐写技术的图像保护程序开发》、 《通过实时调整对路口通行效率提升方法的探讨》、《多台家用终端协同学习辅助技术探究》 、 《 基于Arduino的智能化垃圾分拣机器人 》、《 车内安全保障系统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车内舒适度调节系统—车内温度场监测与分析》、《基于中医理论的青少年健康管理小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通过基于视觉的手势控制进行语言障碍人士与非语言障碍人士的交流 》、《 网络课堂学生行为分析管理系统 》、 《基于RFID技术的校园火灾逃生路径指引》、《智能化重卡后视镜随动装置》、《高中虚拟教学实验环境模拟》、《智能机器人安全行为示教》、《虚拟化学实验操作系统》、《智能机器人安全行为示教》、 《虚拟化学实验操作系统》、《对汽车落水自动浮起系统的设计与模拟》、《利用机械共振来对建筑进行爆破》、《以自然因素为主导改变城市布局结构》、《利用瓦楞纸材料设计临时安置房》、《简易救援气动抛射器的设计》、《基于Virtools的虚拟电梯紧急救援系统》《网络课堂学生行为分析管理系统》《灾害现场探测球型机器人》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教学实验中心培育基地

复旦大学电子信息教学实验中心隶属于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电子工程系。现中心下设基础电路实验室、现代测量方法实验室、高频电路实验室、现代通信实验室、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室、EDA 软件教学实验室、电工实验室、集成电路实验室、本科生开放实验室等9个教学实验室,提供教学实践场所。中心实验教学的基本定位为提高学生学习电子信息科学的兴趣、注重基础训练、提高学生系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主要研究领域:

(1)多目视觉目标跟踪、模式识别

(2)智能服务机器人、无人机(编队协同)

(3)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

(4)人工智能

(5)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穿戴式设备研究

曾指导高中生完成的探究课题:《通过图像分析自动监测地铁车厢拥挤度的数据算法探讨》、《学科知识树语音交互机器人》、《基于手机app的“家庭药师”系统设计》、《一种能够识别并帮助调解家庭争吵的程序》、《智能心率和血氧监测耳机的设计》、《视频背景风格迁移》、《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车内安全及舒适度调节系统》、《基于中医理论的青少年感冒诊断科普小程序的设计与实现》、《一款改善共享单车停放管理模式的APP》、《针对睫状肌运动的肌电信号研究》、《智能补光眼镜》、《可应用于游乐园的人流预测系统初探—基于matlab的监控摄像头人数统计系统》、《食物色彩对于食物奖赏价值与饱腹感的影响》、《Master Menu一款智能生成最优菜谱的应用软件—基于层次分析和用户个性化设置》、《一种提高密码输入安全的输入方法—自由路径密码》、《海洋中的农药:HCH的迁移过程》、《智能回旋式多层泊车系统》、《融入阅读痕迹等隐式交流元素的社会化阅读》、《室内和小区的一体化智能防盗监控报警系统》、《为老年人设计的人性化输入方式》、《脑电波模块的设备开发及基础应用》、《基于情感类型相似的视觉向听觉转化系统的研究》、《升降式电梯的人性化安全逃生方案探索》、《圆规量角器直尺合一多功能尺》、《学生读写姿势提醒装置》、《钛锗鼻托》、《雨天鞋底不同纹路防滑功能的比较研究》、《电子琴乐谱翻页器》、《子弹蜡笔》、《利用遇水快速膨胀材料制作家庭挡水条》、《乒乓球收集器》、《儿童游泳溺水报警器》、《防近视头箍》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实践工作站培育基地

复旦大学计算机实践工作站是复旦大学与上海市科委、教委共建的一个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它依托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和科研资源,通过近70多个实验来展示当前计算机技术的最新进展,并以生动的实验来展示计算机学科基本概念,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对未来生活的重要影响,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计算机实践工作站设立了自动演示、人机交互、媒体生活、基础理论、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的实验。工作站兼顾科普与青少年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任务,提供日常参观、展览的接待,并与对口中学、少科站合作培养计算机创新人才。

主要研究领域:

(1)web计算

(2)虚拟现实

(3)机器人

(4)嵌入式与移动设备开发

曾指导高中生完成的探究课题:《助听器实际使用中对于环境的自适应研究》、《关于中国古诗词的知识图谱研究》、《基于openpose进行演奏乐器手势的纠正教学》、《基于AI的化学扑克牌打法的研究》、《患者输液时的自动警示与可视化》、《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的设计》、《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地铁车厢拥挤程度指示模型的研究》、《主动式护眼及智能防沉迷应用软件的研究》、《根据加速度传感器所实现的隔空远程控制》、《基于概率的初中生体能指标预测分析》、《基于班级内同学作业情况的学生作业时间参考软件》、《对人体外部辅助设备的研究》、《基于蓝牙与外部信号发射器的手机防盗应用》、《基于Android手机平台的多种定时方式的电子语境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单簧管基本功辅助练习软件》、《基于android的统一身份认证一智能家庭门锁》、《Rushing Phone一款模拟生成物理实验的应用软件》、《Rushing Phone一款模拟生成物理实验的应用软件》、《利用手机平台模拟化学实验》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实践工作站培育基地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实践工作站成立于2019年,依托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一流学科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以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担任工作站的站长,配备有多位具有丰富教学与科研经验的高级职称专业名师队伍。面向交通强国战略,秉承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结合同济大学“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遵循新时期高中生的成长需求、认知特点和创新实践教育规律,设计了“科学基础、专业内涵、创新素养”的“三层次”教学新体系,紧扣交通科技发展前沿,构建了涵盖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感知、载运工具、基础设施、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交通方向的系列创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激发学生对交通的兴趣,体验科技创新的成就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的交通强国战略人才。

主要研究领域:

(1)交通信息可信感知,尤其聚焦于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信息感知及其在交通中的应用;

(2)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感知、载运工具、基础设施、无人驾驶、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方面。

指导高中生完成的探究课题:《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路面损坏识别与分类》、《如何利用一部手机成为道路医生——城市沥青路面表观健康状态探究》、《道路交通环境知多少——探索道路交通建设对城市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的优化设计》、《步行交通环境的人因评估方法与改善策略研究》、《基于交通冲突观测分析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改善方案设计》、《城市轨道交通对车站周边区域土地利用的影响探究》、《地铁车辆健康状态评估交通事故预测与分析研判技术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系统中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研究》、《地铁网络乘客出行路径选择行为研究》、《高速铁路列车(CRH380)模拟驾驶与运行特征研究》、《交叉口右转机动车让行行为与延误特征研究》、《基于GPS数据的出租车运行特征分析与可视化展现》、《汽车视觉盲区特征及对行车安全影响研究》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科以碳氮磷等为城市水污染控制主要目标,通过污染控制过程的相关理论研究,将城市污水处理、城市河网水质控制与修复技术进行综合集成,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 中学生可以在学院实验室中通过污水处理模型了解、体验水处理方法,也可以进入学院的基础教学楼体验建筑节能的方式方法。 同时,学生在污水的处理与水资源合理利用、城市安全供水、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城市污泥处理、餐厨垃圾堆肥处理、环境模拟与信息、分子环境学等方面的课题也可以得到学院内相关专家的指导。

主要研究领域:

(1)废弃生物质资源化制备生物柴油

(2)针对乳状液废水油水分离的新型材料与技术研发

(3)水库原水处理工艺技术的集成

(4)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生态化处理与处置

曾指导高中生完成的探究课题: 《藻类与厨余垃圾联合堆肥处理的试验研究》、《氧化石墨烯膜去除亚甲基蓝染料污水的研究》、《自热包供热方式改良和循环利用的可行性探究》、《膜技术对饮用水中细菌及病毒处理效果的综述研究》、《蚯蚓堆肥处理餐厨垃圾试验研究》、《纳滤技术去除饮用水中锑离子的应用研究》、《纳滤技术在净水过程中的应用》、《脱水污泥预处理外加酶液厌氧发酵产酸试验研究》、《不同禾本科植物土壤中微生物固氮能力的差异性研究》、《各种塑料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情况及其毒性》、《饮用水中亚硝酸盐及三氯甲烷的含量测定分析》、《芦苇及其生物炭还田对崇明盐碱土壤的改良及土壤碳收支的影响对比》、《樱花生存状态的研究》、《不同底物,不同预处理条件下的土壤腐殖质和活性微生物量测定》、《秸秆生物炭基生态边滩—河道治理的新时代》《芦苇秸秆生物炭的性质及其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污染物的吸附效应》、《几种典型化能自养菌与一种混合菌群的固碳效率探究》、《不同炭化工艺对秸秆生物炭性质与功能影响》、《不同因素对排硫硫杆菌在土壤环境中固碳能力影响的研究》、《几种化学因素对化能自养菌在模拟土壤中固碳能力的研究—以排硫硫杆菌为例》、《堆料组成与预处理对堆肥腐殖化过程的影响—腐殖质与活性微生物量的测定》

上海理工大学环境科学实践工作站培育基地

“上海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践工作站”以青少年环保教育为主轴,面向热爱科学探索的上海市中学生,提供200余个实验项目的探究实践以及课题研究的机会,包括水处理与水质监测、水污染治理、大气环境监测、垃圾分类与固体废弃物减量等。环境科学与工程实践工作站同时鼓励青少年学生自带课题或实习项目进站做科学研究,工作站不仅为青少年创设了先进的硬件设备,还为青少年配置了由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教授及院士组成的顾问团。倡导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更多青少年环保人才。

主要研究领域:

(1)气态污染物消除,例如消除室内空气污染物,CO2捕获等

(2)大气科学

(3)水处理

(4)土壤重金属去除

(5)改性吸附材料制备/水体中金属监测处理、

(6)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如秸秆,稻壳等

(7)新能源化学

曾指导高中生完成的探究课题:《化学吸收法分离提纯烟气中二氧化碳的实验研究》、《石墨烯-TiO2复合光催化剂对于水中抗生素的降解能力研究》、《天然壳聚糖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对水源水中浊度去除效果研究》、《树冠大小对阶梯式街谷内交通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 《离子交换法回收镀铜生产线冲洗水中低浓度钯的工艺研究》、《绿萝对于二手烟中有毒物质吸附作用的研究》、《TiO₂的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对抗生素降解研究》 、 《 氯化铁活化热解废旧涤纶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 紫外-氯联合高级氧化法工艺处理水中萘普生的研究 》、《 锰铈复合金属氧化物高效去除甲苯 》、《 紫外-氯联合高级氧化法工艺处理水中萘普生的研究 》、《 锰铈复合金属氧化物高效去除甲苯 》、 《重金属铬在生物炭改良土壤中的淋滤特性》、《废旧电池中提取的 MnOx催 化去除甲苯》、《水葫芦纤维素用作油脂吸附材料的可行性研究》、 《城市浮岛净化河流水》、《改性生物质凝胶对生活污水中营养物质的回收》、《新型生态鱼缸的设计与研究》、《利用稻壳制备有序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对于一氧化碳的转化能力初探》、《高效消除室内空气污染物甲醛催化剂的构建》、《降水前后室内外PM2.5颗粒物特性对比研究》、《校园室内外 PM 2.5 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定影废液中银的处理和回收》、《两种改性石墨相氮化碳材料处理有机染料废水的探究》、《厨房天然气泄漏的流体力学数值仿真》、《 Ti/13X/MCM-41 微介孔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酸性红 B 模拟废水的研究》、《介孔分子筛 SBA-15 材料的制备与使用》、《三维电极反应器处理含甲基叔丁基醚(MTBE)废水》、《典型富营养化藻类识别与调控关键措施研究》、《基于植物色素光合作用功能的新型电池》、《电解去除水中硝酸盐》 、 《汽车内部 TVOC 污染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法研究》 、 《蜡烛与香烟的协同作用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培育基地

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重在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相关领域,包括化工、材料、医药、环境、能源、轻工等行业。该培育基地致力于培养适应我国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受到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初步训练的应用化学专门人才。带教老师欧阳瑞镯副教授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国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 博士后,长期从事生命分析化学、临床分子诊断方法、肿瘤纳米诊疗、抗癌药物等方面的研究。带教老师郝伟举毕业于复旦大学材料系,研究方向集中在催化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应用。曾获得“中国博士后一等资助”“上海市科技英才扬帆计划”等。

导师擅长实验实践融入理论教学,在青少年的学习方法、创新思维的提升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也致力于青少年化学科普教育,尤为关注其创新意识和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主要研究领域:

(1)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应用

(2)肿瘤纳米诊疗,抗癌药物的设计合成

(3)催化纳米材料形貌的调控及表征

(4)太阳能高效光热电解水制氢

曾指导高中生完成的探究课题:《基于Au@Bi纳米球构建阻抗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CEA的灵敏检测》、《硼基催化电极在太阳光作用下高效电解水制氢》、《松油醇抗真菌效果调查研究》、《柑橘油芦荟胶免洗洗手液的抑菌调查研究》、《pH敏感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朱砂颜料的科学与实验研究》、《固体消毒剂过氧化碳酰胺的合成与杀菌研究》、《纳米普鲁士蓝书写墨水的制备》、《金砖何以称之为“金”砖》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培育基地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1986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生命科学学院,学院下设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院拥有遗传学、生态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同时参与神经生物学、病原生物学、生理学等国家重点学科建设。

生命科学学院的多个研究性实验室都可以向中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场所,比如遗传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等基础实验室,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特殊用途的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认识各类植物、动物、微生物培养箱如何进行组织、细胞和微生物的培养等。

主要研究领域:

(1)微生物与健康及环境保护

(2)植物多样性与转基因植物

(3)神经系统形态功能及其调控机制

曾指导高中生完成的探究课题:《上海市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行为调查分析》、《土壤微生物对毛发分解影响的探究》、《探讨中学生经常使用网络电子多媒体对大脑专注力的影响》、《探究影响大米品质的因素》、《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对于脊髓源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研究》、《外部环境对植物叶片差异的影响探究》、《天然抗氧化剂——迷迭香酸的复配剂和配比探究》、《探究改变乐曲特征量对情感的影响》、《极低频磁场(ELF-EMFs)对体细胞和神经细胞增殖调控及机制研究》、《花叶植物形态解剖结构与叶绿素含量测定》、《几种植物精油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抑菌作用的研究》、《无意识选择对野生稻-栽培稻杂交后代性状分离的影响》、《可视化炎症反应细胞模型的构建》、《上海市部分地铁站微生物生物安全的评估》、《探究白藜芦醇对A549肺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机制》、《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培养及脱硫效果的研究》、《塑料垃圾表面的可降解塑料细菌的筛选和鉴定》、《利用HRM技术对ALDH2基因分型从而进行人饮酒能力预测研究》、《污水水质分析/天然植物浸出液防腐抑菌功能的观察》、《探究利用定量PCR技术检测牛奶中大肠杆菌数量的方法》、《吃货的秘密—FTO基因与肥胖(BMI指数)的相关性实验报告》、《海藻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对癌细胞直接杀伤作用活性的探究》、《紫甘薯抑制乳腺癌细胞效果初探》、《强直性脊柱炎口腔菌群分析》

“王红阳院士团队”肝胆肿瘤精准诊疗研究中心培育基地

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国家肝癌科学中心是我国肝胆肿瘤研究的国家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中心由我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吴孟超院士及中国工程院王红阳院士领衔,以基础研究与临床紧密结合为特色。中心配备有超过两亿元的高端科研设备,背靠国际最大的肝胆肿瘤诊疗中心。研究团队是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主要研究领域:

(1)肝细胞癌的发生机制

(2)肝胆肿瘤的精准干预新策略

曾指导高中生完成的探究课题:《抗衰老药物NMN对肿瘤生长的影响》、《一种检测肿瘤细胞与肝脏微环境互作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中性粒细胞对癌细胞向肝转移的影响》、《化疗药物对胆管癌细胞抑制效果的初步探究》、《化疗药物对胆管癌细胞抑制效果的初步探究》、《糖原磷酸化酶脑型同工酶(BGP)在肝再生启动过程的作用研究》、《基于白喉毒素受体/白喉毒素系统研究肝星状细胞对肿瘤肝转移的影响》

海军军医大学中药资源实验室培育基地

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是全军唯一能培养各种层次药学人才的教学科研基地。生药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全国首批硕博士授权点及中药学博士授权点。上海市植物学会挂靠单位,拥有培育近千种植物的药用植物园和温室。黄宝康教授为中药资源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上海市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植物学会民族植物学分会理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理事,上海市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承担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 药用植物学》主编。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及科技部863课题、上海市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10余项。实验室具备较好的研究技术平台与科研支撑条件。

主要研究领域:

(1)药用植物及内生真菌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2)植物资源多样性调查

(3)食用植物安全性的研究

(4)植物、中药与中国传统文化

曾指导高中生完成的探究课题:《黄芪提取物对斑马鱼断尾修复的影响》、 《重金属铅锌胁迫对构树种子萌发的影响》、《构树黄酮抗紫外线损伤作用研究》、《 荷叶提取物抗烟草中尼古丁作用的研究 》、《 利用构树内生真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初步探究 》、 《鸡骨草总皂苷对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安全性评价》、《构树汁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鸡骨草抗肝损伤的实验研究及分子对接》、《红茴香总苷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鸡骨草茶不同制备工艺对抗疲劳作用的影响及机制探究》、《水葫芦超声提取工艺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月桂挥发油的成分及抗肿瘤作用探究》、《香茅精油对葡萄保鲜作用的探究》、《日间不同采集时间对迷迭香挥发油的含量及成分的影响》、《紫苏与白苏的本草考证及比较研究》

海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化教研室培育基地

海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化教研室由著名学者焦炳华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有正教授3名,副教授4名,已形成了以海洋天然产物、肿瘤分子机制研究和基因功能产物研究为主的科研方向。近年来在极地微生物代谢产物、小分子天然产物作用机制、海洋生物毒素和肿瘤分子机制方面主持了如国家自然基金、“863”计划等多项国家级基金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文章。

主要研究领域:

(1)极地微生物代谢产物

(2)小分子天然产物作用机制

(3)海洋中药的研究与开发

(4)肿瘤分子机制研究

曾指导高中生完成的探究课题:《新型免疫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构建和分析》、《极地弯孢聚壳属真菌对吡啶硫胺、遗传霉素G418和博来霉素的抗性研究》、《以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进行胆管肿瘤的鉴别诊断》、《中药抗疲劳的研究现状》、《羊栖菜多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极地弯孢聚壳属真菌来源LH抗胰腺癌作用初探》、《癌基因K-ras与抑癌基因Pten联合诱导小鼠自发胆管癌模型的研究》、《海洋放线菌 Streptomyces sp.生物学活性及耐盐性初探》、《硼替佐米应用于胰腺癌精准治疗的研究》、《极地微生物中抗菌成分的发现》、《海胆壳多糖及其抗炎活性研究》、《日照时间、空气污染与大肠癌发病关系研究》、《乳糖不耐症的福音——利用海洋低温β-半乳糖苷酶水解牛奶中乳糖的研究》、《日照时间、空气污染与大肠癌发病关系研究》、《染发剂中对苯二胺残留情况的初步探究》、《市售中药黄芪的总黄酮含量比较》、《高浓度维生素C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肝癌的作用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培育基地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上海财经大学响应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成立的高水平学术机构和高端智库。2019年4月,教育部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文社科创新合作体秘书处与我院同时在上海财经大学成立,由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兼任秘书处秘书长与研究院院长,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张学良担任执行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范恒山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财经大学原校长蒋传海,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原校长孙海鸣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同时,为加强研究院服务国家战略能力,研究院下设多个研究中心,聘请了多位长三角研究领域的知名教授作为中心负责人和兼职研究员,共同推进区域发展。

主要研究领域:

(1)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都市圈发展研究

(2)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3)可持续发展与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

(4)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收缩研究

(5)1840年以来上海城市规划演进与上海城市发展

(6)中国城镇化的空间结构、形态、趋势等研究

(7)城市空气质量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8)宜居城市、人口流动与收入不均等

曾指导高中生完成的探究课题:《盲盒式的购买与现代青年的消费观》、《“青少年洗澡时使用手机”行为的心理性动机探究》、《基于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对当代高中生媒介素养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对上海一线抗疫医务工作者心理影响的研究》、《后疫情时代消费方式与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研究》、《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基于上海市重点高中学生心理需求的调查研究》、《非沪籍初中毕业生去向及现状调查研究》、《高中生垃圾分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关于上海市针对城市内涝问题防范治理措施的研究—基于纽约大都市区第四次规划的启示》、《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对上海公共交通优化的启示》、《青少年幸福感影响因素初探:来自上海的经验证据》、《城市贫困的三种类型—在东中西地区的各自分布与原因》、《轨道交通对餐饮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以上海地铁八号线为例》、《上海市流动人口消费与收入影响因素初探》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培育基地

该培育基地致力于培养具备全球化视野,扎实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以及较强的实际社会研究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高中学生可学习到相关的社会学理论和应用社会学的基础知识,接受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技能的综合训练,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分析、调查研究、社会管理与政策研究等方面。通过系统、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主要研究领域:

(1)公益慈善和社会组织

(2)志愿服务

(3)社会创新

(4)心理学

曾指导高中生完成的探究课题:《高中生家庭亲密度、焦虑、睡眠质量对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上海市青年群体对公共自习空间的需求调研及优化对策》、《网络暴力调查分析和预防策略》、《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下教育均衡发展的案例及对策分析》、《家庭沟通模式对学生压力的影响及其对策》、《上海二手衣物循环经济现状调查及对策》、《上海市高中生家长教育焦虑的现状调查及其对策》、《上海中小学生财经素养现状分析》、《数字遗产及其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影响》、《基于青少年视角分析脑瘫青少年面对生活积极性差异》、《新兴文学类综艺节目关于文化传承的大众认知度调查》、《未成年网贷消费行为调查分析以及不合理消费行为的预防策略—以支付宝平台“花呗”为例》、《“互联网+回收家庭废品”模式的应用现状研究及企业运营模式设计》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培育基地

在比较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下,关注公共政策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路径。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发展经济学和发展政治学,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各国的制度、政策、初期条件等变量对发展的影响作用。

通过公共政策问题的比较分析,增强学生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和中国模式的理解:首先,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政治与经济、内政与外交相互影响的复合过程,因此,开展公共政策分析需要学科交叉的广阔视角。同时,理解中国发展模式下的公共政策问题,和他国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学生们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加深对于中国发展模式的理解。

主要研究领域:

(1)城市化进程和议题:走向可持续发展,如: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三农问题和农业政策、收入差距和分配政策、福利问题和福利政策、环境问题和环境政策;

(2)全球化进程和议题:走向和平发展,如:全球化的场域、全球化的治理主体和领导力、区域一体化、文明的冲突、时代浪潮的变迁和新的世界体系。

曾指导高中生完成的探究课题:

《高一学生群体焦虑的原因及解决方案探究——来自上海市的经验证据》、《高中生抑郁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来自上海的经验数据》、《上海中心城区停车难背后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心理、消费行为调查及政策呼吁》、《大型互联网企业“996”困境的成因和解决方案——基于上海市的案例调查》、 《 家庭沟通模式对学生压力的影响及其对策 》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培育基地(十三届“双进入”活动新基地)

人工智能作为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应用赋能价值凸显。本基地以提供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系统性指导为原则,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推动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更多创新发展,让青少年可以理解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人工智能应用的主要应用场景等。激发青少年学习人工智能的兴趣,掌握重要的人工智能技术,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利用人工智能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主要研究领域

(1)机器学习

(2)智慧物流

(3)智能交通

(4)智能制造